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
(202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
实验教学中心名称: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唐德东
实验教学中心联系人/联系电话:许弟建/13883583610
实验教学中心联系人电子邮箱:dqgcsyzx@163.com
所在学校名称:重庆科技学院
所在学校联系人/联系电话:李伟/023-65022141
年 月 日填报
第一部分 年度报告编写提纲(限5000字以内)
一、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一)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统筹协调,理论课和实验课相互融合。根据学校的实验教学定位和总体规划,中心明晰了自身的建设目标与思路:即围绕电工电子、测控、自动化、电气工程等方向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先进,教学体系科学,实验教材系统,实验设备完善,实验装备精良,队伍结构合理,管理一流,特色鲜明的的现代化开放式的综合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中心构筑了一种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核心,打破传统以知识为中心的体系结构,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图1显示了中心开出的四种类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创新教育体系在不断加强,更加重视“互联网+,挑战杯,西门子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系列赛事。
(二)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等
1.保质保量完成了实验中心承担的年度教学计划
(1)实验:本中心承担的实验课程一共92门,面向26个专业,总学时为5428。本中心开出实验项目188个,其中“三性”实验174个。本年度,中心为电气工程学院电类专业及全校非电专业共计60个班、4158名学生开课
(2)实训:自动化、测控、电气工程利用中心资源开设了系类实训课程,实验中心负责场地协调,部分实验老师给予指导。、
.
2.持续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1)互联网+实体实验教学模式改革顺利结题
基于实验中心建设的“互联网+传感器技术与通信总线实验平台”,将先进的信息与网络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将虚拟技术和实体应用相结合,有效地解决实验场地与学生实验时间冲突的矛盾。
本年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改革深度融合,提升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内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顺利结题。
(2)基于工程认证实验考核模式改革顺利结题
a.基于工程认证实验考核目标达成度自动评价功能需求,研发了有服务课程达成度分析的软件,建设了基于工程认证实验考核系统,开展了这方面的教学改革。
b.基于当前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达成度的规定,就《数电》和《模电》两门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了教学应用。

二、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1.实验室队伍组成
学院进行了实验教学队伍的改革,部分实验老师仍然留在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部分老师分配到测控实验室、自动化实验室、电气工程等专业实验室。中心实验教学队伍由专职实验教师、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组成。当前,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有管理人员1名(中心正主任1名)、专职实验教师5人,相关专业实验室各配备分管实验副主任1名,实验老师2到3名。实验中心队伍结构合理,队伍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2.人员学历晋升
(二)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取得的成绩等
1.实验队伍建设原则
实验中心遵从“理论课老师和实验老师共建,实验老师主管”的原则。测控,自动化,电气工程等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实验中心兼职老师参与实验室的硬软件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建设好的资源主要有实验老师负责管理。
2.实验中心实行各实验分室专人负责制
为提高整个实验中心的运行效率,在实验室主任的领导下,整个实验中心实行各实验分室专人负责制。各实验室负责人主要负责实验室器材的准备和整理维护、实验课的指导、实验室的清洁卫生等工作。
3.实验中心倡导老师参加各类竞赛、技术培训或者学术交流
创新创业协会,实验老师大部分都是指导老师。该协会服务于2022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和蓝桥杯单片机大赛多功能各类带赛。组织老师参加各类技术培训或学术交流。如罗彦玲等老师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荣获市级一等奖,并被推到全国参加全国大赛的角逐。王秀娟、常继斌等参加了第九届西部高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
三、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一)教学改革立项、进展、完成等情况
1.教改项目
(1)校际合作,进行教学改革以及教学成果奖的联合申报
一是积极校际合作参与电工学教学改革,参与获得重庆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项目名称:以生为本、通专融合、全面育人--高校《电工学》课程的“1+2+3+”建设新模式。并冲击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教改项目结题验收:“基于工程认证自动实验考核平台建设与应用”教改项目,建设成功了具有服务课程达成度分析的软件,投入《数电》《模电》《电工电子技术》三门课程的教学应用。应用成果较好达到了市级教改任务书的要求,顺利结题。
(3)完成了自制设备项目1项并成功结题
李家庆老师主持的校级项目“物联网实验室管理系统平台”可用于对实验室贵重仪器进行管理,该项目成果在创新实验室得到初步应用,通过了校级验收。
(4)获批教改课题2项
面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电类专业工程创新型人才个性化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项目号:202235,唐德东等。
基于SC-OBE-CQI理念的自动化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资源建设,项目号:202235,宋乐鹏等。
(5)自制设备情况
完成了服务于电工考核培训的“三极管极性判断测试板”和“基本测试用元器件板”的制作和教学应用。
(6)完成了变频器自制设备的建设,并投入应用。
基于工业以太网Profinet的运动控制实训平台研制,完成了西门子公司新一代的“G120变频器”和“V90伺服系统”的实验设备和项目建设,并投入选修课程《变频器及应用》教学的实践环节应用。
(二)科学研究等情况
实验中心老师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反馈回来,用于指导毕业设计,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1.许弟建科研情况:
作为科技特派员,积极进行了《电机换向器参数检测系统平台》前期研究工作。该系统主要通过机器视觉及智能算法实现对电机换向器的内径、外径和高度的自动检测,以及对换向器表面裂缝及杂质的检测。
2.吴云君科研情况:
继续进行市级科研项目《PLC跨平台应用技术研究》。
3.胡敏科研情况:
持续对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吸附剂的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再生动力学机制研究。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一)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等情况。
1.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与实践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进行实验教学任务共享与安排。教务处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实验课程在本学期末以前向各院系下达下一学期的实验教学任务(教务网系统上发布),各院系根据实验任务(含理论课内实验或计算机上机)落实实验课程指导教师。
2.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开放管理管理系统”进行实验室开放运行和管理。该系统可对开放实验项目的申报、立项、管理、指导、考勤等方面进行了人性化的管理。
3.充分利用学校“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实现实验中心仪器设备信息的共享。为实现实验信息资源的共享,重庆科技学院建立有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可实现实验设备及其状态查询、大型设备共享,增强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实验设备信息的共享性,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4.信息化实验平台建设:实验中心建设了“互联网+传感器技术与通信总线实验平台”,可以远程在线开展部分实验。
5.继电保护和电机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持续建设和应用
利用软件平台,对直流电机、交流电机、发电机等进行仿真研究,对并网进行仿真研究等,丰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手段。弥补当前实验中心电机相关实验室老化严重、损坏严重,影响实验教学的问题。
基于电机仿真教学资源平台模块,建设有“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基于位能性负载)”,运行良好。
6.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
(1)许弟建、吴云君、叶文、李家庆等,掌握了“互联网+实体”实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改革深度融合,提升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内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田芳进行了516罗克韦尔实验室实验室的软件安装和调试,能解决日常软件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余群威老师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管理特长,对实验中心电脑及网络进行良好管理。
(4)仿真软件的安装调试工作,对于实验室PC机访问服务器的一系列设置,包括IP设置、通信PING命令的使用以及相关插件的下载安装等,都非常熟悉,并能独立处理在使用软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姚立忠掌握了百万吨乙烯虚拟软件的应用。通过大量的工程案例和对软件的反复操练,可有效提高师生的信息化能力;同时,DCS&APC实验室包含有远程桌面连接,远程访问,电视墙互联投影等功能,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信息化水平。
(二)开放运行、安全运行等情况
1.实验中心十分注重实验室开放工作。当前,就实验室开放主要以如下几个方面为抓手。
(1)切实开展好新生开放周活动,促进实验室开放
实验中心认真组织开展每一年的新生实验室开放活动周活动。引导广大新生走进实验室,一是充分展示实验室建设成果和实验教学资源,二是让新生到实验室参观、观摩、体验,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号召学生多到实验室学习,提升自身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
活动口号:创新无止尽,实践出真知。
活动目的:激发大家实验热情,常到实验室来做实验!
每个实验室挑选2个以上展示性好的实验项目,实验老师现场解说。学生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向他们提问,或者现场体验“电子信息科学”的奥秘。
通过该活动,让新生真正了解了实验设备、实验项目开设、实验室开放机制、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学生助管等相关情况。通过对新生的宣传和导引,对今后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推进实验室开放有一定的作用。
(2)毕业设计全开放
制定详细开放实施计划,明确教师、学生责权利。
开放办法 |
501,502,509,510,512,311、410,404,405,402,326集体开放(其余房间学生有单独要求时个别开放) |
开放时间 |
8个实验室,6周-17周,周三上午、周四上午9:00--12:00(无实验课时间) |
实验老师责权利 |
一、9:00--12:00,501,502,509,510,512,311、410,404,405,402,326确保开放时间实验室打开。 |
二、开放实验室开门值周安排:见右表(分表二) |
三、本学期完毕,各实验室负责老师必须按照时间节点上交“实验室开放记录本”到实验中心。 |
四、考勤督导组将对实验室开放时间进行考勤和公示(407公示栏) |
五、实验中心将计开放工作量和酬劳。 |
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责权利 |
一、有责任督促每个毕业学生进实验室进行毕业设计实践(至少10次)。 |
二、有责任督促每个毕业学生在“实验室开放记录本”上签字确认(至少10次)。 |
三、实验中心将对工作优秀的指导老师计开放工作量和酬劳(从本学期开始严格兑现开放酬劳,见分表六)。 |
奖励和处罚 |
一、学院将对上述开放完成优秀的老师进行奖励 |
二、学院将对上述开放完成得极其不好的老师进行处罚 |
毕业设计学生的责权利 |
每个学生每次到实验室,必须在“实验室开放记录本”上签字登记 |
(3)竞赛开放
加强大赛组织工作,扎实搞好实验室为大赛培训服务的开放工作。为各级各类大赛做好开放和培训服务。中心开放服务的大赛包括有全国电子大赛, “三菱电机杯”全国大学生电气与自动化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TI杯),重庆市大学生“合泰杯”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大赛,西门子PLC竞赛等等。
(4)支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开放,“赛课计划”实施促开放
2.实验中心十分注重实验室安全工作。当前,就实验室开放主要以如下几个方面为抓手。
(1)建立实验室安全三级管理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安全责任体系包含有学院院领导、实验室主任和专职安全员组成。安全管理员为各实验分室负责人。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形成责任追究制度。
(2)加强师生的安全教育
第一,第一节实验课:学生新到一个实验室,各位老师必须就整个实验室的安全,开展安全教育并做记录。记录位置为《实验教学记录本》的每次实验的“是否进行安全教育”位置。
第二,后续的实验课:各位老师必须就该实验存在的安全,开展安全教育并做记录。记录位置为《实验教学记录本》的每次实验的“是否进行安全教育”位置。
(3)实验室安全检查
第一,加强实验室设备安全检查,并做好记录。记录位置为《实验教学记录本》的首页。
第二,加强实验室各危险源点的常规检查,定期检查消防设施、安全用电、危化品与防护品存用等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向本单位负责人及有关业务部门反映解决,对特种设备要按照《重庆科技学院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办法》进行规范管理。
(4)持续强化安全意识
各实验老师,每年(或每学期)就所管辖实验室,签订“实验室安全承诺书”。
(5)实验室安全手册分发各位师生学习
(三)对外交流合作、发挥示范引领、支持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等情况
1.参加实验教学改革竞赛并获奖
组织老师参加各类技术培训或学术交流。一是罗彦玲等老师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荣获市级一等奖,并被推到全国参加全国大赛的角逐。二是王秀娟、常继斌等参加了第九届西部高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
2.迎接参观
实验中心多次迎接来自其他高校、企业前来参观访问。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一)热烈祝贺我校入选“法国施耐德电气绿色低碳产教融合项目”首批建设单位
发布日期:2022-02-24
近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下发《关于启动“法国施耐德电气绿色低碳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经评议,选定了全国38所院校为项目建设单位,我校为15所首批建设单位之一。
项目将以校企联合建设实训和实践基地、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国际知名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引入教学、企业专家提供指导与培训等形式在专业建设上开展校企合作,有利于拓展学生和教师全球视野,提高全球胜任力,助力我校电气与自动化类专业群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创建双师型教师团队,精准对接产业变革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据悉,施耐德电气作为全球能源管理和自动化领域数字化转型的专家,拥有180余年历史,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客户提供能源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实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施耐德电气在全球一直致力于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我院学生在2022年TI杯重庆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再创佳绩
发布日期:2022-08-27
2022年TI杯重庆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于2022年7月27-30日举行。我校16个参赛队与来自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全市32所参赛学校的558个参赛队同场竞技,争夺TI杯重庆市级竞赛桂冠。面对强手云集,竞争激烈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我校参赛学生坚定信心,精神饱满,沉着应赛。经过紧张激烈角逐,我校参赛学生再创佳绩,荣获多项竞赛奖。同时,我校被评选为优秀组织单位,吴云君、杨君玲、李家庆、许弟建老师被评选为优秀指导教师,莫洋老师被评为优秀组织工作者。

电气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学科竞赛工作,成立了以分管教学院长为主任的学科竞赛教学指导委员会,紧紧依托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围绕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产出为导向”,不断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办法、考核评价办法和成果奖励办法,持续推进教学资源建设,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创新教育体系。在本届TI杯重庆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参赛学生荣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获奖数量和比例均列重庆市前列,充分展现了实施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积极成效。
(三)我院组织教师参加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专题培训
发布日期:2022-11-14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和育人工作水平,近日,电气工程学院组织专任教师参加了第三届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流程十项督导”“课程思政”竞赛实战经典案例分享线上专题培训会议。

本次专题培训会议邀请了教指委专家委员、多名全国教学创新大赛获一等奖获得者共作了6场专题报告。培训专家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以及多次参与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经验,对教学创新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分享了评价标准、参赛材料准备与教学设计,以及如何撰写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教学创新成果报告等精彩内容。
通过本次专题会议培训,进一步增强了教师从整体上对教学创新大赛设计理念的理解,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创新内容体系的重构,进一步提高了大家对创新特色内容的提炼能力,突出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质量课程。
(四)我校学生在第十三届蓝桥杯(电子类)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佳绩
发布日期:2022-06-29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于2022年6月18日举行。我校学生与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1064所高校的上万名参赛选手同场竞技,争夺蓝桥杯全国总决赛桂冠。面对强手云集,竞争激烈的总决赛挑战,我校参赛学生坚定信心,精神饱满,沉着应赛。经过紧张激烈角逐,我校参赛学生再创佳绩,荣获多项竞赛奖。其中:张天豪(指导老师聂玲)荣获嵌入式设计与开发国赛一等奖;李佳洁(指导老师柏俊杰)、张声迪(指导老师李家庆)荣获嵌入式设计与开发国赛二等奖;周涛(指导老师李家庆)荣获单片机设计与开发国赛二等奖;赵盛文(指导老师张俊林)、王锐(指导老师陈文斌)荣获单片机设计与开发国赛三等奖。另外还有2名同学荣获优胜奖。

六、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程控制实验室
该实验室建于2008年,共计6套,当前现状为:
设备老化严重,中途出现过“水箱漏水,部分仪表损坏,部分接插座及接插线接触不良”等故障情况,已多次对水箱漏水进行了维修,对损坏仪表进行了调换,对接插座及接插线进行替换。维修成本很高。已无厂商愿意来维修。
现在试验运行故障率极高,经常出现实验操作正常而无正确实验结果的情况,让师生很是无奈。对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建设需求:急需马上淘汰所有设备,完全新建。

2. 研究生实验平台建设。
当前,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而在技术方面研究创新体现得比较好,适合研究生实验的实验设备还很少,继续建设一批少台套、多类型的实验设备。
七、所在学校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对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从资源、条件、人才、制度等方面保障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一)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推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和组织学院的实验教学及其改革,统一管理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人员。
(二)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经费投入有保障,还将示范中心专项建设经费、设备维修费、教材建设经费、学科竞赛经费、创新基金、实验室开放经费等其他专项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保障实验教学正常运行。
(三)学校制定了激励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研究系列政策。积极支持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制定有科研促进实验教学工作举措。激励教师参加实验教学研究,教学团队建设等,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吸引高水平教师参加实验教学建设和改革。
(四)学校重视实验教学改革,建立了实践教学运行管理系统,支撑实验教学运行和开放信息化管理。实验室面向学生创新性实验和参加科研、科技竞赛等活动实行全开放。建立了实验室人员值班制度、实验室开放等制度。
(五)学校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支持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创业训练等项目,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六)学校制定有《重庆科技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重庆科技学院实验室化学危险品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及文件,促进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八、下一年发展思路
下一年的发展思路主要针对现在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解决和优化:
(一)3个急需建设的实验室及配套设备
1.过程控制实验室:建设6台套。为避免同质化建设,控制器主要考虑S7-1500和智能仪表。可以采取虚实结合的建设方式。主要服务于自动化及电气工程的实验和实习实训。经费预算约120万。
2.创新创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实验室是加强理论教学、工程实践、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化,开展创新性实践教学,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的地方。在整个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环,按电气学院的人材培养要求重新规划建设。拟重点打造“机器人、无人机、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与工业4.0”这四大方向的创新创业项目。
3.研究生实验平台建设:
学院已经申请有教育部科技创新项目2项,(1)基于联邦学习和FPGA边缘计算的热扎板材表面划痕在线检测算法的研究。(2)基于FPGA的综合能源系统边缘控制器研制及应用。
学院已经建设有和人工智能相关的实验设备,如:农业智联网沙盘,基于FPGA边缘计算科研平台(病虫害检测系统)。


当前,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适合研究生实验的实验设备还很少,可以继续建设一批少台套、多类型的实验设备,并结合人工智能和芯片发展的要求,持续建设相关教学资源。
第二部分 示范中心数据
(数据采集时间为 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一、示范中心基本情况
示范中心名称 |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所在学校名称 |
重庆科技学院 |
主管部门名称 |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
示范中心门户网址 |
http://dgdz.cqust.edu.cn |
示范中心详细地址 |
重庆科技学院 |
邮政编码 |
401331 |
固定资产情况 |
|
建筑面积 |
2300㎡ |
设备总值 |
2304万元 |
设备台数 |
1598 台 |
经费投入情况 |
|
主管部门年度经费投入 (直属高校不填) |
万元 |
所在学校年度经费投入 |
9.8万元 |
|
|
|
|
|
|
|
|
|
注:(1)表中所有名称都必须填写全称。(2)主管部门:所在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可查询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二、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一)本年度固定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职称 |
职务 |
工作性质 |
学位 |
备注 |
1 |
梁文涛 |
男 |
196710 |
实验师 |
- |
实验老师 |
本科 |
|
2 |
黄勤易 |
男 |
196307 |
高级实验师 |
- |
实验老师 |
本科 |
|
3 |
周红军 |
男 |
196512 |
高级实验师 |
- |
实验老师 |
硕士 |
|
4 |
罗彦玲 |
女 |
198503 |
实验师 |
中心副主任 |
实验老师 |
硕士 |
|
5 |
叶文 |
男 |
196809 |
高级实验师 |
- |
实验老师 |
本科 |
|
6 |
吴云君 |
男 |
198210 |
高级实验师 |
- |
实验老师 |
硕士 |
|
7 |
李家庆 |
男 |
197808 |
实验师 |
- |
实验老师 |
本科 |
|
8 |
彭宇兴 |
男 |
196906 |
高级实验师 |
- |
实验老师 |
本科 |
|
9 |
姚立忠 |
男 |
198502 |
实验师 |
党支部书记 |
实验老师 |
博士 |
|
10 |
田芳 |
女 |
198702 |
实验师 |
- |
实验老师 |
硕士 |
|
11 |
胡敏 |
女 |
198608 |
实验师 |
- |
实验老师 |
硕士 |
|
12 |
余群威 |
男 |
196911 |
工程师 |
- |
实验老师 |
学士 |
2022年调到党政办工作 |
13 |
张晓凤 |
女 |
197203 |
教授 |
|
在线基地老师 |
硕士 |
|
14 |
许弟建 |
男 |
197410 |
副教授 |
中心主任 |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
硕士 |
|
注:(1)固定人员:指经过核定的属于示范中心编制的人员。(2)示范中心职务:示范中心主任、副主任。(3)工作性质:教学、技术、管理、其他。(4)学位:博士、硕士、学士、其他,一般以学位证书为准。(5)备注:是否院士、博士生导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获得时间。
(二)本年度兼职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职称 |
职务 |
工作性质 |
学位 |
备注 |
1 |
|
|
|
|
|
|
|
|
注:(1)兼职人员:指在示范中心内承担教学、技术、管理工作的非中心编制人员。(2)工作性质:教学、技术、管理、其他。(3)学位:博士、硕士、学士、其他,一般以学位证书为准。(4)备注:是否院士、博士生导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获得时间。
(三)本年度流动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职称 |
国别 |
工作单位 |
类型 |
工作期限 |
1 |
|
|
|
|
|
|
|
|
2 |
|
|
|
|
|
|
|
|
注:(1)流动人员:指在中心进修学习、做访问学者、行业企业人员、海内外合作教学人员等。(2)工作期限:在示范中心工作的协议起止时间。
(四)本年度教学指导委员会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职称 |
职务 |
国别 |
工作单位 |
类型 |
参会次数 |
1 |
无 |
|
|
|
|
|
|
|
|
2 |
|
|
|
|
|
|
|
|
|
注:(1)教学指导委员会类型包括校内专家、外校专家、企业专家和外籍专家。(2)职务:包括主任委员和委员两类。(3)参会次数:年度内参加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的次数。
三、人才培养情况
(一)示范中心实验教学面向所在学校专业及学生情况
序号 |
面向的专业 |
学生人数 |
人时数 |
专业名称 |
年级 |
1 |
计算机类 |
2020 |
191 |
191*10 |
2 |
材物 |
2019 |
79 |
79*8 |
3 |
测控 |
2020 |
80 |
80*16 |
4 |
电自英留 |
2019 |
18 |
18*12 |
5 |
电自 |
2020 |
108 |
108*16 |
6 |
电自转 |
2020 |
32 |
32*16 |
7 |
功材BIC |
2019 |
22 |
22*8 |
8 |
功材BIC |
2020 |
23 |
23*16 |
9 |
焊接 |
2019 |
31 |
31*10 |
10 |
给排水 |
2019 |
48 |
48*8 |
11 |
能化 |
2019 |
35 |
35*8 |
12 |
消防 |
2019 |
81 |
81*8 |
13 |
材控 |
2019 |
70 |
70*8 |
14 |
功材 |
2019 |
32 |
32*10 |
15 |
环境 |
2019 |
47 |
47*8 |
16 |
智造 |
2019 |
45 |
45*16 |
17 |
机电 |
2019 |
132 |
132*16 |
18 |
机设 |
2019 |
113 |
113*10 |
19 |
机设英留 |
2019 |
10 |
10*10 |
20 |
机设转 |
2019 |
150 |
64*10 |
21 |
智科 |
2019 |
46 |
46*14 |
22 |
计科 |
2019 |
61 |
178*14 |
23 |
计科英留 |
2019 |
5 |
5*14 |
24 |
计科转 |
2019 |
24 |
24*14 |
25 |
金材 |
2019 |
33 |
33*10 |
26 |
应化 |
2019 |
107 |
107*8 |
27 |
能动 |
2019 |
67 |
67*8 |
28 |
汽服 汽服转 |
2019 |
68 |
68*8 |
29 |
自动 |
2019 |
98 |
98*8 |
30 |
计科 |
2020 |
58 |
58*10 |
31 |
安全 |
2020 |
178 |
178*8 |
32 |
材料类 |
2020 |
93 |
93*8 |
33 |
测控 |
2020 |
121 |
121*12 |
34 |
电自 |
2020 |
146 |
146*8 |
35 |
电自转 |
2020 |
80 |
80*8 |
36 |
电自 |
2020 |
78 |
78*8 |
37 |
地物 |
2020 |
52 |
52*8 |
38 |
地质类 |
2020 |
32 |
32*8 |
39 |
电自 |
2020 |
54 |
54*16 |
40 |
电自转 |
2020 |
36 |
36*16 |
41 |
电自转 |
2020 |
30 |
30*12 |
42 |
建环 |
2020 |
54 |
54*10 |
43 |
储运 |
2020 |
86 |
86*8 |
44 |
勘工 |
2020 |
35 |
35*8 |
45 |
无机 |
2020 |
45 |
45*8 |
46 |
冶金 |
2020 |
136 |
136*8 |
47 |
矿加 |
2020 |
35 |
35*8 |
48 |
复材 |
2020 |
40 |
40*8 |
49 |
过控 |
2020 |
45 |
45*8 |
50 |
制药 |
2020 |
56 |
56*8 |
51 |
制药转 |
2020 |
11 |
11*8 |
52 |
消防 |
2020 |
68 |
68*8 |
53 |
石油 |
2019 |
137 |
137*4 |
54 |
计科转 |
2020 |
55 |
55*8 |
55 |
智科 |
2020 |
74 |
74*8 |
56 |
计科 |
2020 |
124 |
124*8 |
57 |
自动3+2 |
2019 |
144 |
144*6 |
58 |
自动 |
2020 |
104 |
104*6 |
|
|
|
|
|
合计 |
|
|
4158 |
49896 |
注:面向的本校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
(二)实验教学资源情况
实验项目资源总数 |
660个 |
年度开设实验项目数 |
188个 |
年度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 |
3门 |
实验教材总数 |
26种 |
年度新增实验教材 |
1种 |
注:(1)实验项目:有实验讲义和既往学生实验报告的实验项目。(2)实验教材:由中心固定人员担任主编、正式出版的实验教材。(3)实验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独立设置学分的实验课程。
(三)学生获奖情况
学生获奖人数 |
国家级12人,省部级178人 |
学生发表论文数 |
3篇 |
学生获得专利数 |
1项 |
注:(1)学生获奖:指导教师必须是中心固定人员,获奖项目必须是相关项目的全国总决赛以上项目。(2)学生发表论文:必须是在正规出版物上发表,通讯作者或指导老师为中心固定人员。(3)学生获得专利:为已批准专利,中心固定人员为专利共同持有人。
四、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情况
(一)承担教学改革任务及经费
序号 |
项目/课题名称 |
文号 |
负责人 |
参加人员 |
起止时间 |
经费(万元) |
类别 |
1 |
面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电类专业工程创新型人才个性化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 |
|
唐德东 |
|
2022年-2023年 |
|
市级重点 |
2 |
基于SC-OBE-CQI理念的自动化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资源建设 |
|
宋乐鹏 |
|
2022年-2023年 |
|
市级一般 |
|
|
|
|
|
|
|
|
注:(1)此表填写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课题)名称:项目管理部门下达的有正式文号的最小一级子课题名称。(2)文号:项目管理部门下达文件的文号。(3)负责人:必须是中心固定人员。(4)参加人员:所有参加人员,其中研究生、博士后名字后标注*,非本中心人员名字后标注#。(5)经费:指示范中心本年度实际到账的研究经费。(6)类别:分为a、b两类,a类课题指以示范中心为主的课题;b类课题指本示范中心协同其他单位研究的课题。
(二)承担科研任务及经费
序号 |
项目/ 课题名称 |
文号 |
负责人 |
参加人员 |
起止时间 |
经费(万元) |
类别 |
1 |
可燃性气体泄露源追踪定位技术的研究 |
|
柏俊杰 |
许弟建 |
纵20220153 |
|
其他自科项目 |
2 |
|
|
|
|
|
|
|
注:此表填写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课题)。
(三)研究成果
1.专利情况
序号 |
专利名称 |
专利授权号 |
获准国别 |
完成人 |
类型 |
类别 |
1 |
A kind of home environment comfort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based on fuzzy intelligent behavior simulation |
|
|
刘兴华,姚立忠 |
发明 |
|
2 |
具有混合器的多组分动态配气试验系统 |
ZL202010533358.6 |
|
曹政钦,魏钢,胡敏 |
发明 |
|
3 |
基于SUKFNN算法的铝电解工耗模型构建方法 |
ZL201711427892.3 |
|
姚立忠,易军,刘兴华,李太福 |
发明 |
|
注:(1)国内外同内容的专利不得重复统计。(2)专利:批准的发明专利,以证书为准。(3)完成人:所有完成人,排序以证书为准。(4)类型:其他等同于发明专利的成果,如新药、软件、标准、规范等,在类型栏中标明。(5)类别:分四种,独立完成、合作完成-第一人、合作完成-第二人、合作完成-其他。如果成果全部由示范中心固定人员完成的则为独立完成。如果成果由示范中心与其他单位合作完成,第一完成人是示范中心固定人员则为合作完成-第一人;第二完成人是示范中心固定人员则为合作完成-第二人,第三及以后完成人是示范中心固定人员则为合作完成-其他。(以下类同)
2.发表论文、专著情况
序号 |
论文或 专著名称 |
作者 |
刊物、出版社名称 |
卷、期 (或章节)、页 |
类型 |
类别 |
1 |
A multiobjective prediction model with incremental learning ability by developing a multi-source filter neural network for the electrolytic aluminium process |
姚立忠,聂玲 |
Applied Intelligence |
|
检索 |
SCI |
2 |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CS2 and COF2 on theSF6 adsorbent surfaces: A DFT study |
白亦纯(学),魏钢,曹政钦,胡敏 |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
|
EI |
|
3 |
A cognitive model of the tactile vibration sense and experiments on a touch simulation system |
柏俊杰,李佳洁,高帅,蔡剑锋 |
Proceedings of ICCI*CC 2020 |
|
EI |
|
|
|
|
|
|
|
|
|
|
|
|
|
|
|
注:(1)论文、专著均限于教学研究、学术论文或专著,一般文献综述及一般教材不填报。请将有示范中心成员署名的论文、专著依次以国外刊物、国内重要刊物,外文专著、中文专著为序分别填报。(2)类型:SCI(E)收录论文、SSCI收录论文、A&HCL收录论文、EI Compendex收录论文、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收录论文、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收录论文(CSSCI)、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收录论文(CSCD)、外文专著、中文专著;国际会议论文集论文不予统计,可对国内发行的英文版学术期刊论文进行填报,但不得与中文版期刊同内容的论文重复。(3)外文专著: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4)中文专著: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不包括译著、实验室年报、论文集等。(5)作者:所有作者,以出版物排序为准。
3.仪器设备的研制和改装情况
序号 |
仪器设 备名称 |
自制或 改装 |
开发的功能和用途 (限100字以内) |
研究成果 (限100字以内) |
推广和应用的高校 |
1 |
西门子变频器实验模块 |
自制 |
西门子公司新一代的“G120变频器”和“V90伺服系统”模块,应用于《变频器及应用》教学的实践环节应用。 |
|
本校 |
2 |
电工考核用基本测试模块 |
自制 |
完成了服务于电工考核培训的“三极管极性判断测试板”和“基本测试用元器件板”的制作和教学应用。 |
教学设备 |
本校 |
|
|
|
|
|
|
注:(1)自制:实验室自行研制的仪器设备。(2)改装:对购置的仪器设备进行改装,赋予其新的功能和用途。(3)研究成果:用新研制或改装的仪器设备进行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列举1-2项。
4.其它成果情况
名称 |
数量 |
国内会议论文数 |
2篇 |
国际会议论文数 |
1篇 |
国内一般刊物发表论文数 |
0篇 |
省部委奖数 |
1项 |
其它奖数 |
0项 |
注:国内一般刊物:除“(三)2”以外的其他国内刊物,只填汇总数量。
五、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情况
(一)信息化建设情况
中心网址 |
http://dgdz.cqust.edu.cn |
中心网址年度访问总量 |
- |
信息化资源总量 |
6003 Mb |
信息化资源年度更新量 |
0 Mb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
67项 |
中心信息化工作联系人 |
姓名 |
许弟建 |
移动电话 |
13883583610 |
电子邮箱 |
dqgcsyzx@163.com |
(二)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情况
1.参加示范中心联席会活动情况
所在示范中心联席会学科组名称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电子学科组 |
参加活动的人次数 |
2人次 |
2.承办大型会议情况
序号 |
会议名称 |
主办单位名称 |
会议主席 |
参加人数 |
时间 |
类型 |
|
|
|
|
|
|
|
|
|
|
|
|
|
|
注:主办或协办由主管部门、一级学会或示范中心联席会批准的会议。请按全球性、区域性、双边性、全国性等排序,并在类型栏中标明。
3.参加大型会议情况
注:大会报告:指特邀报告。
4.承办竞赛情况
序号 |
竞赛名称 |
竞赛级别 |
参赛人数 |
负责人 |
职称 |
起止时间月-月 |
总经费(万元) |
1 |
第十六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 |
国家级 |
12人获奖 |
郭利霞 |
副教授 |
2022年 |
|
2 |
重庆市“合泰”杯第十三届大学生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6人获奖 |
聂玲,吴云君,李家庆 |
讲师 |
2022年 |
|
3 |
2022年TI杯重庆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51人获奖 |
吴云君,李家庆 |
实验师 |
2022年 |
|
4 |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个人赛省赛(电子类) |
省部级 |
67人获奖 |
聂玲,吴云君,李家庆 |
讲师 |
2022年 |
|
注:竞赛级别按国家级、省级、校级设立排序。
5.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序号 |
活动开展时间 |
参加人数 |
活动报道网址 |
1 |
无 |
|
|
2 |
|
|
|
6.承办培训情况
序号 |
培训项目名称 |
培训人数 |
负责人 |
职称 |
起止时间 |
总经费(万元) |
1 |
电工考核培训 |
52 |
许弟建 |
副教授 |
2022年度 |
-- |
注:培训项目以正式文件为准,培训人数以签到表为准。
(三)安全工作情况
安全教育培训情况 |
26人次 |
是否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
伤亡人数(人) |
未发生 |
伤 |
亡 |
0 |
0 |
√ |
注:安全责任事故以所在高校发布的安全责任事故通报文件为准。如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请在其下方表格打钩。如发生安全责任事故,请说明伤亡人数。